必过,调停于生克之间,和解于败亡之内,仍于金木水火土而善用也。

又曰:脉有相似而实不相同者,尤宜分辨。盖脉似相同而病实各异,一经错认,死生反掌,可不慎欤。

又曰:脉之秘诀,大约三十八字尽之。而每字实有秘要,非一言可尽也,既非一言可尽,而鬼真君何以每一字皆用一言以诏示天下,岂脉诀贵少而不贵多乎?不知诀不必太多,而论诀正不可太少也。

又曰:急则为痛,言见急脉即为痛病也。急似乎数而未至于数也,急似乎紧而未至于紧也,有不可缓之状,乃气与火相斗,邪与正相争也。

又曰:弦则为风,弦乃春天之正脉,春天见弦脉,正风木之得令,非病也,苟见于夏秋冬季,则弦为风矣。

又曰:紧则为邪,邪者,亦风之类,但风邪感之甚骤,则脉必现紧耳。

又曰:缓则为虚,虚者,重按之不能鼓指也,鼓指亦非太劲之谓,言其不能微微鼓指耳,最宜活看。

又曰:微则为冷,冷者寒也,不论何部,见微多是寒症。

又曰:数则为热,热乃火病,火性炎上,其性最速,故数脉作热论也。但数不同,有阴数阳数之异,有初数久数之分,然而热则一也。

又曰:滑则痰多,天下至滑者,无过于水,痰亦水也,水多则痰,生痰多则滑宜见也。然而水病不一,滑脉不常,何故单以痰多属滑也?不知水未结痰,其体静,水既结痰,其体动也,动极则滑极,脉见滑矣,非痰多而何。

又曰:涩则郁塞,涩脉乃往来不甚舒畅也。此阴阳不合,气血不达,外感于风寒,内阻于忧郁,抑塞而不通也,郁而未发之状,六部见此象,具能成病,尤于肝经不宜。一见涩脉,即以解郁通塞之药急治之,随手奏功也。

又曰:洪为火旺,洪者来大而去数也。洪与大有分,按指若大久之而不见其大,止见其数,重按之不见其数,而仍见大者为洪也。夏见此脉为宜,否则皆火旺之极也。

又曰:大为血干,大者重按而仍洪也。火之有余,乃血之不足,血不能制火,乃见大脉。在夏天则犹非大忌,然见大脉即宜补血滋阴,以水伏火之为得耳。

又曰:沉为阴寒,沉者至深之象。深则未有不阴,阴则未有不寒者也,入石洞而阴寒逼人者,正以其深沉耳。

又曰:迟为困乏,迟者言俟之而不能深进也,行百里者半九十,非迟之谓乎。是其力乏神困,欲进而不能,非可进而不肯进也。

又曰:小者气衰,小脉言气之小而不能大也,气之不充故耳。

又曰:细脉言脉之细而不能粗也,江河细流,正水之缩也,人身之血少,自然脉细矣。

又曰:浮脉按指即得,气举而升之也。

又曰:伏脉按指始终不可得,或隐隐约约,或有或无者也。是邪气搏结正气而不能出也,用药出之者生,然出之骤,亦非佳兆。

又曰:芤脉中空如无也,血失则内无血养,安得不中空乎。

又曰:实脉不独按指有力,且有不可止抑之状,非正气之有余,乃邪气之有余也,邪气有余,自然壅塞正气矣。

又曰:弱脉不能强旺之状,阴虚而不敢与阳气相争也。

又曰:濡脉言其濡滞也,湿则沾濡,非欤。

又曰:长脉之现正气之和也,有胃气则脉自修长,有从容和缓之象。

又曰:短脉者,欲长而不能,欲速而不达,因邪气之克犯正气,正负邪胜也。

又曰:代脉之现,正气之衰,不得不止以息其气也,有痰气壅膈不散,亦现代脉者,然正气不衰,痰安能作祟,使脉中止而不还乎。

又曰:革脉,脉来浑浑而浊乱击指者是,盖正气之欲脱也。

又曰:结脉其来则缓,而时有现止,是力不能不止也。明是正气甚衰,不敢与邪相斗,邪气搏结于一身耳。

又曰:促脉急遽之状,气耗而势难宽舒也。

又曰:动脉有不能安静之势,动极生变也。

又曰:静脉与动脉相反,不动则不变,自有宁静之福矣。

又曰:毛脉言如羽毛之拂体,乃有余之象,火将浮而又息之状。夏秋间之正脉也,在夏则生气之旺也,在秋则旺气之衰也,在他时则热气之盛也,宜于活看。

又曰:石脉乃沉脉之至,藏之极也,冬时正脉,余时见之为寒冷矣。

又曰:X脉不能刚健之状,明是力之不胜耳。

又曰:坚脉至硬之状,邪气深入,劳不可破也。

又曰:钩脉洪而不大之象,如钩之有留也,乃胃脉和平,火不盛而司其令,夏日见之尤为平脉也。

又曰:躁脉似动而非动,似数而非数,似促而非促,似急而非急,若有干枯烦扰之状。

又曰:搏脉者,击指之谓也,各脉皆能击指,皆属太过。

又曰:散脉者,即解索之兆,乃欲留而不能留,欲存而不能存也。

又曰:绝脉者,言脉之将断而未断,可续而不续也,死亡之时,必